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召开2025学术年会
摘要:8月9日-11日,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(CIPRA)2025学术年会在山东青岛召开。会议以“鉴古开新·智构未来:文明互鉴与AI驱动的国家形象传播”为主题,聚焦“文明交融:国家形象的传播之路”和“AI 赋能:公共关系专业发展新路径”两大核心议题展开研讨。
8月9日-11日,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(CIPRA)2025学术年会在山东青岛召开。会议以“鉴古开新·智构未来:文明互鉴与AI驱动的国家形象传播”为主题,聚焦“文明交融:国家形象的传播之路”和“AI 赋能:公共关系专业发展新路径”两大核心议题展开研讨。联合国原副秘书长、CIPRA原会长吴红波,CIPRA副会长、人民日报社原编委、海外版原总编辑王树成,CIPRA副会长、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书记处书记王冬梅出席会议。来自全国高校公共关系学科代表及公关业界人士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。
与会领导
CIPRA常务副会长赵大力主持会议开幕式。吴红波发表致辞指出,当前,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,全球治理机制失能,地缘政治强势回归,大国博弈日趋复杂,跨大西洋关系严重受挫,科技领域竞争异常激烈。全球化与数智化浪潮交织,文明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前所未有;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,正深刻重塑信息传播的生态和逻辑。如何从五千年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,以AI技术为引擎,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全球共鸣的传播体系,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。希望与会的学界与业界专家,以“鉴古开新”的智慧,夯实国家形象的文化根基,以“AI赋能”的突破,开拓公共关系的新范式,以“智构未来”的担当,共绘中国叙事的全球图景,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注入新动能。
会议主持人
CIPRA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孟雷、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恒斌主持“文明交融:国家形象的传播之路”专题研讨。海信集团、泡泡玛特、拜耳集团代表结合企业发展历程,着眼“品牌发展之路”“以IP为核心的潮流文化全球化进阶之路”“AI赋能:重构传播、人才与生态”问题,介绍了其品牌国际化拓展的做法和经验。清华大学、上海外国语大学、 黑龙江大学、浙大宁波理工学院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、浙江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、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代表围绕“文明交融与国际形象传播的逻辑与路径”“文明互鉴与国际形象传播新功能”“职业教育助力中国企业讲好中国故事”“国际公共产品塑造国家形象”等问题进行了研讨。王冬梅在总结发言中指出,企业和专家的发言聚焦国家形象传播路径与效能,为国际公关领域多维度、多层面、多学科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鲜的案例和新颖的视角,相信未来公共关系将在人文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下,必将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和提升我国家形象注入新的活力。
CIPRA驻会副会长徐润东、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院长、CIPRA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新利主持“AI赋能:公共关系专业发展新路径”专题研讨。中国传媒大学、华南理工大学、东华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、上海第二工业大学、浙江工业大学、福州大学、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学科代表围绕“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公共关系智慧”“公关专业理论教学与双创实践”“AI赋能:公关实践课程的设计”“AI与公共关系教育的伦理问题”等分享了研究和实践成果。王树成在总结发言中指出,专家学者的发言涵盖了公共关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创新,既展现了学科的发展,又直面学科困境和现实挑战。新的复杂形势下,公共关系如何在自身发展的同时,更好助力国家形象传播、有效提升国际沟通效能,是我们共同面对的课题。
吴红波最后强调,当前,公关教育虽然遇到暂时的困难,但公共关系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作用不可忽视。目前我国人均GDP 1.3万美元,距离3万美元的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差距,但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可阻挡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塑造可信、可爱、可敬的中国形象,但目前国际社会对我认知距此目标尚有差距。国家形象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实践。与传统的新闻宣传侧重于单向输出不同,公共关系更强调互动和效果。公共关系从业者要有信心和决心,在国际话语体系构建、传播手段和沟通艺术方面发挥专业特长,在我国家形象塑造的实践中贡献公共关系的特殊力量。
会议增补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朱志勇、闽江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思达、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策略传播系主任章燕、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赵新宇、广州南方学院公共关系学系主任蔡宝婧、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祝阳为CIPRA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。
颁发新晋委员聘书
会议期间,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潘伟刚围绕“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解决策略”,与参会各高校代表进行了交流。
讲座现场
集体合影